[教育、育儿] 祁阳vs常宁:千年古县“教育内卷”撕出人才真相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101|回复: 0

dsu_paulsign:classn_11

发表于 3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祁阳vs常宁:千年古县“教育内卷”撕出人才真相2025-08-08 18:51·美在湖南
一、千年底蕴,教育开卷
常宁(唐天宝元年设县)与祁阳(唐贞观四年设县 ),同为千年古县,历史本是平分秋色。
常宁赣语传承,靠“耕读传家”;祁阳湘语根基,凭“总督进士”扬名。
过去比文化底蕴,如今直接在高考数据上硬刚——2024年高考,祁阳高分段人数碾压常宁,瞬间点燃两县舆论战。


二、祁阳“卷王”的底气与隐忧
(一)“全家梭哈”式教育投入
祁阳家长把“闯劲”全砸教育里:初中开始“组团补课”,清北苗子爹妈轮流陪读刷题;
天价补习班、跨省挖名师成常态,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超30%(不少家庭数据)。这不是“读书传统”,是“军备竞赛”式鸡娃。
(二)“生源掺水”的争议
周边乡镇+外县优生“挂靠”祁阳,直接拉高平均分。
有家长爆料:“隔壁县学霸转来祁阳,就为蹭名校率” 。这层“混编”遮羞布被撕后,“高考神话”成了“数据游戏”,常宁家长怒怼:“卷不过就搞‘人才进口’?”
(三)人才“留不住”的死结
祁阳清北录取生,超80%毕业后选择“北漂沪漂” 。本地工业园空岗多、薪资低,留才政策“画饼”——“培养的学霸全给大城市打工,祁阳的‘卷’,到底为谁做嫁衣?”


三、常宁的“憋屈”与突围
(一)GDP领先,教育掉队?
2023年常宁GDP 446.84亿,祁阳424.52亿 ,经济本是常宁优势。但教育投入占比仅5.2%(祁阳7.8% ),师资流失率超15%(祁阳8% ),好老师被挖、好学生外流,常宁教育“先天不足+后天失血”。
(二)“躺平”与“死磕”的博弈
面对祁阳碾压,常宁家长心态分裂:32%选择“躺平”(放弃高强度补课),45%跟风“负债补课” 。校际差距越拉越大,乡镇中学一本率不足5%,县城重点中学也难敌祁阳“补习班军团”。
(三)“实体经济”能否逆袭?
常宁靠工厂、农业稳住经济基本盘,试图走“产业留人”路线。但高端产业少、薪资竞争力弱,留不住本地大学生,更难吸引外地人才——“教育拼不过,经济能接住人才吗?”


四、教育内卷背后的本质
(一)“历史遗传”撞上“现实焦虑”
祁阳的“闯劲”、常宁的“耕读”,本质都是家长焦虑的投射。“培元塔”“文昌塔”,塔塔写着“望子成龙”;“巡抚”“总督”,代代传着“读书改变命运”。千年传统,不过是“鸡娃”的历史包装。


(二)“分数社会”的代价
祁阳家庭为教育“透支未来”,常宁家长为“卷”背负债务。孩子们童年泡在题海,“高分=快乐童年?”“小县城拼教育,到底是出路还是死路?”成了两县家庭共同的灵魂拷问
(三)“人才断档”的隐忧
祁阳“人才空心化”、常宁“人才断层”,本质是小县城在“分数竞赛”中的集体迷失。拼教育、留人才、搞经济,三者本应协同,如今却成了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困局。


五、这场“内卷”,谁赢了?
祁阳赢了“分数面子”,输了“人才里子”;常宁守着“经济底子”,丢了“教育场子”。到头来,拼的不是县城,是家长的钱包和孩子的童年。小县城的教育内卷,不过是“分数焦虑”下的集体狂奔,而终点,可能是“人才留不下、家庭被拖垮、经济难转型”的死胡同。


两县的“较劲”还会继续,但真正该反思的,是整个社会:“分数至上”的评价体系,真的适合小县城?当教育成了“军备竞赛”,我们到底在追求人才,还是“内卷机器”?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
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